【優博風采】通信學院程子揚:腳踏實地,揚帆起航
【編者按】“一流研究生教育是一流大學和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標志之一,特別是博士生教育集中體現了大學實力水平。博士生作爲國家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搶占科技戰略制高點的戰略資源。”爲展現新時代博士生風采,發揮榜樣示範作用,研究生院將對學校優秀博士生進行專訪,宣傳其優秀事迹,以期激勵全校研究生同學潛心研究,努力奮進,爭做求實求真、大氣大爲的成電優秀學子,爲學校“雙一流”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本期專訪人物——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程子揚博士。
程子揚,男,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師從韓春林教授,現爲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研究員。
嶄新世界,初探眉目
2015年9月,程子揚以碩博連讀的身份來到了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相控陣與自適應處理團隊。在此之前,他是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集成電路與系統專業(注:當時仍在老電工學院)的一名研究生。研一下學期,程子揚偶然選修了《現代數字信號處理及應用》這門課。雖然學習的內容和自己的專業關系不大,但是隨著課程的深入,他漸漸發現自己對于這個陌生的領域産生了濃厚興趣。于是,課程結束後,程子揚主動聯系了這門課的老師何子述教授,就此進入了新的研究團隊。
由于之前已經有了走學術這條路的想法,因此在選擇讀博的時候程子揚並沒有太多猶豫。讀博與否,在他看來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選擇讀博這條路,意味著需要承擔站在學科前沿所面對的壓力。正因爲如此,讀博其實最需要的不是智商,而是平常心。程子揚建議目前正在考慮讀博的師弟師妹們,如果決定深造,最幸亏讀博之前思考以下三個問題:你是怎麽規劃個人的科研之路的?你是否了解學術圈真實的生存狀態?取得博士學位能給你個人帶來什麽?畢竟,一個人的選擇應該是基于自己充实了解信息之上的理性思考,而不是抽象中的“優秀”,或是不切實際地對于科學研究的浪漫理想。程子揚正是因爲保持了沈穩踏實的態度,提前做好了應對博士階段科研學習挑戰的准備事情,才气始終獨立于隨波逐流追隨學曆的大軍之外,早早確定了自己感興趣的科研偏向和最終的人生目標。
剛開始讀博的時候,程子揚很快就面臨了一段艱難的過渡期。接到第一個科研項目時,他覺得毫無頭緒,無從下手。這主要來源于自己切換研究領域後,對新的領域認識不足。原來的專業偏向于硬件應用,而現在的團隊裏主要從事信號處理算法的研究。困惑之余,程子揚潛心研究相關文獻,請教師兄問題,科研也慢慢走上了正軌。哪怕是做一個很小的項目,程子揚都不會當成“打雜”、“負擔”,而是抓住每一次機會鍛煉自己的能力。注重理論基礎,在求知路上紮實地一步步前進,這是程子揚一直堅持的“科研法寶”。
科研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經過近一年的研究,程子揚對于相控陣自適應處理的相關基礎理論已經深谙于心,同時慢慢對一些領域內可進一步優化的問題有了自己的想法。通過幾次試驗性仿真,他找到了一個在MIMO雷達發射偏向圖設計的直接要领,而當前領域解決該問題都是接纳一些間接性要领。雖然仿真結果展現的算法性能較好,但是程子揚並不急于投出自己的研究结果。他先將論文初稿發給了美國那邊的一位研究這個領域的前輩,想請她給點算法和寫作上的指導性意見。可誰想到,這一等就是一個月。程子揚等到幾乎快要放棄的時候,才終于收到了前輩的郵件。雖然這份郵件並沒有對論文的算法作出進一步的優化建議,但是其對于論文的一些有關該領域的越发專業的表述給出了合理的修改指導。程子揚認真吸取了前輩的意見,幾番打磨之後,才將論文投了出去。最終,這篇開創性論文获得了審稿編輯的高度認可,乐成發表。
在程子揚的後續的许多研究结果裏,都有和校外人相助的經曆。他們有的是如同第一次那樣的外洋前輩,有的是國內高校的同行。程子揚覺得能主動和他人相助,也是一個人能抓住資源,走得更遠的關鍵之一。與他人相助的前提就是自己先主動,许多難題的解決方案都是各人一起討論出來的。孤軍奮戰不僅浪費了時間精力,還會在無形中慢慢折損自己的信心。
無數次,當我們痛苦地沈陷在茫茫理論公式中不能自拔時,當我們面對屏幕上一個個錯誤的仿真結果無能爲力時,總會覺得難過無助。科研是孤獨的,因爲站在學科前沿,前人留下的腳印越來越少,你不知道正確的偏向在哪,經常走著走著就迷了路。但是科研又是熱鬧的,你有周圍的師兄師姐幫你,有導師幫你,還有世界上衆多同行志士在一起並肩奮鬥。衆人拾柴火焰高,這句話用在科研上同樣適用,因爲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勞逸結合,磨練意志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在高強度的科研任務下,许多人往往會忽視身體的鍛煉。程子揚認爲鍛煉身體對于科研事情者們尤爲须要。每天晚上九點多,程子揚就會提前離開教研室,來到綜合訓練館那邊的大操場跑上泰半個小時。在一次次揮汗如雨中,在一次次挑戰自己極限的同時,他的毅力和韌性也获得了磨煉。
勞逸結合是科研妙招。學會勞逸結合不僅可以使自己事情時事半功倍,還能讓我們合理分配時間,提高生活品質。提高事情效率,有效減輕時間焦慮感,增強決策意識和能力等。勞逸結合的本質是切換大腦活動的區域,讓差异大腦區域获得輪換休息,以免因其過度疲勞導致效率低下,甚至影響身心康健。程子揚正是堅持了體育鍛煉,才會在每天的事情學習中始終保持清醒和專注。
縱觀周圍,能在讀研讀博期間還能一直堅持鍛煉的人確實不多。许多人會因爲“怕麻煩”“偷懶”而不願意參加體育鍛煉,殊不知,這不僅是對自己的康健不負責,對科研也是不負責。會學習也要會生活,才气保持一個康健的身心狀態。
前路漫漫,初心未改
幾年奮鬥下來,程子揚已于去年年底獲得了博士學位,並在今年2月繼續在原團隊擔任副研究員職位,繼續開展科研事情。
能獲得如今的成就,程子揚有一個人要特別感謝,那就是他的博士生導師何子述教授。最初,正是何子述教授精彩的課堂教學吸引了他前往這片未知的領域;隨後,也是何子述教授引領了他在科研的门路上拼荊斬棘。作爲其博士生涯的啓蒙老師,每當程子揚在項目和研究上遇到困難並求助時,何老師都能精准地幫他找到問題的突破口並快速解決。在定期的博士論壇上,何老師诙谐風趣的講解不僅給教研室裏帶來了许多歡聲笑語,還讓程子揚以及團隊其他的博士生和研究生開闊了視野、拓展了研究思維。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科研的壓力也會減小许多。
除此之外,程子揚對于學校的項目資助也很谢谢。讀博期間,他受學校支持前往美國西雅圖參加了“IEEE RADAR CONFERENCE”,並在會議上發表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同時也與國外雷達界的同仁們進行了交流。這次經曆開闊了程子揚對學術領域前沿的視野,對他今後的研究事情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對于未來的研究偏向,程子揚计划結合國防新體制雷達應用需求,在新體制雷達設計及其信號處理等偏向深入研究。堅持走學術這條路,也正應了他所一直堅持的那句話:Follow your heart and Do the best of 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