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充实发挥精品课程的标杆示范作用,促进研究生课程质量进一步提升,研究生院从2018启动了120门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事情,以公共基础课和各一级学科(类别)专业课为重点,充实结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的《研究生焦点课程指南》,整体计划、漫衍实施,至2019年,经学院推荐、学校专家评审、研教指委审议通过,学校已立项了首批62门“精品课程”。新闻中心特开设【研究生精品課程】欄目,分享這些“精品課程”基于“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從課程目標與定位、課程內容、教學和考核方式、課程特色和成效等方面總結梳理其經驗心得,與師生讀者共享。本期介紹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陳祝明教授課程組在《專利挖掘與文件撰寫》課程的教學革新探索經驗。
1999年11月14日,深圳市朗科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了U盘发现专利权,有效期长达20年。2019年11月14日,正值U盘专利有效期的最后一天。U盘专利问题,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陈祝明教授在研究生通识课程《专利挖掘与文件撰写》的最后一堂课所讲案例,为该门课程本学期的教学画上了圆满句号。
引入当今IT领域的热点专利案例,结合国家电子信息工业的快速生长历程,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研究生明白专利掩护对创新发现的重要催化作用,并掌握申请专利掩护的规则、要领、技巧,是陈祝明开这门课的初衷,也是他的教学秘诀所在。
開課初衷:“讓學生具備保護專利的意識和要领!”
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前,陈祝明已经在专利写作方面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了诸多指导。徐徐地,他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专利写作十分不规范,专利意识十分淡薄,不明白专利掩护的意义,往往只从科研结果转换的角度理解专利,而在执法层面,对专利掩护险些一无所知。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国家知识产权局凭据十九大陈诉提出的“提倡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缔造、掩护、运用”要求,提出要“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鼎力大举培育高价值焦点专利,努力推动知识产权缔造由多向优、由大到强转变。”
显然,对标对表,学生专利意识单薄的情况,与党和国家的期望和相关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有感于此,2018年9月,陈祝明和高级工程师保骏老师正式筹备开设了《专利挖掘与文件撰写》课程,各自卖力了一个班的教学事情。
该课程结合学校专业的总体偏向,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共划分成七个版块,划分是:专利的起源与生长、专利的看法与类型、专利挖掘的通例要领与步骤、IT领域的专利挖掘、专利说明书的撰写、权利要求书的撰写、发现专利的审查与回复。
陈祝明希望通过该课程,在教学专利挖掘要领和专利文件撰写规范的同时,增强“课程思政”建设,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企业专利掩护战略与要领,为国家、企业培养更多具有知识产权意识和专利事情能力的高级IT人才,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生长战略添砖加瓦。
2018年9月,《专利挖掘与文件撰写》正式开课。在选课阶段,陈祝明没有把可选课人数设得过高,而是不多不少的85人。究竟,对于这样一门从未开设过的课程,学生们是否愿意选,陈祝明此时还并不了解。令他感应意外的是,开放选课的第一周,选课人数就凌驾了限定人数。他甚至有些痛恨,当初是不是应该开放更多选课名额呢?!
激發興趣:傳奇專利故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为了不辜负学生对课程的热切期待,他和保骏老师在课程内容的部署上花了许多心思、做了精美的设计。课程最显著的特色,就是课程内容充实地与我校学科专业相结合,围绕“电子信息+”领域和我国IT工业生长历程展开解说,将“课程思政”的内容有机地融入专利案例中。
第一节课是该课程与学生的第一次碰面。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陈祝明引用了专利史上的许多重要案例和趣味故事,娓娓道来,把专利课讲得犹如“评书”一样精彩。他从同学们新近最为关注的“中美贸易战”、“301措施”和“337视察”引入,介绍了一生拥有355项专利的诺贝尔将全部遗产捐献设立“诺贝尔奖”的故事,以及通信业最“拉恼恨”且被称为“专利流氓”的高通公司。
1421年意大利授予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发现的“扬水浇灌机”20年的专利权,1474年3月19日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发现人规则》降生,1624年英国的《垄断法》实施被公认为现代专利法的鼻祖,美国总统林肯发现了碳酸钾的制备要领并成为唯一获得过专利的美国总统,甚至“猫王”迈克尔·杰克逊等娱乐明星都有自己的专利。这一系列故事,让同学们惊叹“哇哦,竟然有这事!”
结合历次工业革命的历史,陈祝明阐释了专利掩护制度如何引发了全社会的发现缔造热情,并“催化”了历次工业革命高歌猛进,降生了爱迪生、莱特兄弟等一系列传奇发现人物,尤其是取得第一张无线电专利证的伽利里尔摩·马可尼,获得“电子倍增放大电器”专利的威廉·肖克利,发现“集成电路”的杰克·基尔比,以及人们耳熟能详的史蒂夫·乔布斯等人物,为电子信息技术和工业的生长作出了重要孝敬。
为了进一法式动同学们的好奇心和加入感,课程还设置了课堂讨论环节,让同学们自己评选和分享各自心目中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专利”和“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专利”,介绍“我的发现专利”,讨论“专利、尺度、品牌的相互关系”。作为拓展,他还详细讲述了“现代爱迪生”迪恩·卡门的传奇经历,勉励同学们“发现无止境,只要肯攀登”。
貼近專業:圍繞“電子信息+”闡釋專利保護的實用性
专利制度可以有效地掩护发现缔造,给予发现人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专利独占权,并以执法形式掩护其工业权;也可以勉励公民、法人搞发现缔造的积极性,促进国家科学技术的迅速生长;另有利于发现缔造的推广应用,促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它还可以促进发现技术向全社会的果真与流传,制止对相同技术的重复研究开发,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不停生长。
然而,专利作为知识产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门,自己就包罗发现专利权、实用新型权、外观设计权等三大类别,每个类别都包罗几百年的历史纵深和富厚的内容。因此,授课时如何取舍内容,也是一种学问。陈祝明的选择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一“瓢”,就是与電子科技大學的学科专业紧密相关的“电子信息+”领域的“发现专利权”。
在授课中,课程组的老师们并不是“从理论到理论”地对《专利法》的具体条目进行条分缕析的解读,而是引用了IT领域的大量专利案例,如多视点视频编码创新点的专利挖掘、集成电路的专利挖掘途径以及涉及盘算机法式的专利挖掘等,将学生们所学专业知识和我国IT工业的生长壮大历程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案例中感受和理解专利掩护的原则以及专利挖掘的要领。
在讲到TRIZ理论首创人阿奇·舒勒提出的最重要的、具有普遍用途的40个发现原理时,陈祝明选择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剖析。如为了使学生充实理解“逆向思维”这一发现原理,他列举了学校的“翻转课堂”这一教学形式;在谈到“改变颜色”原理时,他列举了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案例;讲到“自服务”原理时,又想到了生活中越来越常见的“扫地机械人”;谈到“模拟复制”原理时,则对图书馆里配备的VR设备的原理进行了分析。
老师的解说通俗易懂,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因此,《专利挖掘与文件写作》还吸引了不少“转头客”。去年,研一的杨佳雨同学就选过这门课,但对他来说,20学时的课似乎还不够尽兴。因此,今年开学他立马申请成为陈祝明教授的助教。他说:“我想再重头听一次陈老师的课,也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回首上课的收获,杨佳雨体现:“通过学习专利挖掘,我学会了如何从现有事情中掘客新的创新点,其中TRIZ理论让我学到了许多优秀的创新思维模式,陈老师还详细解说了专利挖掘的整个流程、撰写时的注意事项以及专利申请的流程。这些对于我们研究生以后申请专利有很大的资助。”
人氣爆棚:小班教學亟待更多教師加入課程組
陈祝明对这门课程的期望值很高,换句话说,他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确确实实学到工具。但是,一个学期下来,他发现,一个85人的班级的教学事情量远远超出了任课老师和助教的负荷,也会使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当他提高对课程质量的要求之后,更需要为每一份作业的指导支付更多的精力。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和应用所学的专利挖掘知识,陈祝明要求学生凭据自己导师团队的研究偏向撰写一份专利查新陈诉。别看这只是一份陈诉,它需要查询的信息量却不小,除了需要梳理团队内部所有相关偏向的专利外,还要对类似看法的专利进行差异数据库的全方位搜索。通过这份陈诉,学生可以对所查专利的创新性掌握个七八分。对于将“考核方式”选择为“考试”的学生,陈祝明还要求每人在期末时提交一份《专利说明书》。
然而,对于任课老师来说,认真审阅这些涉及学校各个专业的《专利查新陈诉》和《专利说明书》绝非易事。除了检查陈诉的内容与撰写逻辑之外,陈祝明教授发现,学生书写的花样规范方面的问题尤为普遍,因此,他必须十分仔细地修改作业。而越是仔细,就越是感应“有点顾不外来了”。
此外,另有个问题萦绕在他的心头:每个班85人的阵容,完全无法到达他理想中的小班教学效果。《专利挖掘与文件撰写》课是一门包罗着种种案例的“课程思政”通识课,这就更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互动。然而,人数过多,讨论的效果就会受到倒霉影响。
因此,在第一学期结课后,陈祝明教授与保骏老师经过认真商讨,决定把各自的选课人数都缩减为50人,每学期各开设一次。2019年,该课程再次开课,选课人数依然爆满。预料之中的是,在仅能容纳50人的课堂上,小班教学的效果获得了显著提升,老师们在批阅作业时也越发驾轻就熟。
今年开设的《专利挖掘与文件写作》课程已经全部结束,陈祝明准备对课件内的案例再次进行更新。对于现在的教学效果,陈祝明已相当满意,如果说有遗憾之处,那就是课程组老师过少。他体现,“接待更多的老师加入《专利挖掘与文件撰写》课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