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治理入口
【研究生精品課程】無人機蜂群"築巢"成電:看工程與教學如何深度融合
宣布于:2025年05月06日 09:04   |   作者:[研究生院] 教學治理办公室   |   浏览次数:1744

     【编者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爲深化新工程教育革新指明了偏向、提供了基础遵循。將新時代我國工程建設領域的標志性结果轉化爲高水平案例教學資源,是推進培養要素創新、服務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重要路徑。學校始終將工程案例開發與教學實踐作爲研究生教學的焦点環節,通過構建沈浸式案例情境,推動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實現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有機銜接,促進研究型教學模式創新,著力培養具有系統工程思維、突出實踐創新能力、能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新時代卓越工程師。

    截至目前,学校已有一大批优秀工程案例先后入选教育部学位中心案例库。为进一步推进案例开发建设、深化教学应用成效,新闻中心特推出"研究生精品课程”之“工程案例"系列报道,旨在为优化工程案例开发、培育、应用机制,连续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无人集群系统自主协同是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共性要害技术,随着人工智能与无人机技术的快速生长,无人机蜂群技术因其高效协同、低成本和高灵活性的特点,在军事、救灾、智能交通等领域具有辽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国家战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门。

       電子科技大學连续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革新,积极构建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适应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着力打造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样板间”。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王磊副教授以“理论-算法-仿真-实践”闭环培养为焦点,开发了“基于光流预计和极限环避障的无人机蜂群控制研究案例”。这一案例不仅服务于研究生培养,还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工程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無人機演出背後的"隱形翅膀" 

     “无人机演出看似简朴,实则涉及情况感知、协同控制、动态避障等焦点技术。”作为学校首批结项的优秀研究案例之一,该项目首席专家王磊副教授与记者分享了该研究案例的特色做法与实践经验。

IMG_20250411_160252_1.jpg

王磊(右一)在與學生記者交流中

       王磊说,团队从2019年国防白皮书对“智能装备小型化与协同化”的要求出发,结合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申报指南”,将科研偏向与教学案例深度融合,最终形成了这一闭环培养体系。

d960ef9747fd2f8f1c47d6f420776f7.png

基于視覺感知的無人機集群飛行控制軟件


       基于视觉感知理论与要领,本案例研究并解决无人机状态感知、群体避障控制两个要害问题,利用四旋翼无人机相机连续拍照,获取邻居无人机和情况障碍物图像数据;基于光流预计建设目标或障碍物状态信息感知要领,检测并提取视察目标的相对位置、速度、距离、外形等要害信息,结合凝聚、对齐、疏散等群集行为准则,革新局部极限环避障要领,设计和实现无人集群的航行控制和避障控制算法和模块;利用 AirSim、Unreal Engine 和 Matlab 仿真平台,仿真验证航行和避障控制算法,形成无人集群的漫衍式感知和避障控制能力。

科研"孵化"教學的閉環密碼 

       本案例面向工程硕博士研究生开设课程,通过解说、分析、讨论及实践指导等教学历程实施,致力于提高工程硕博士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算法分析与设计的能力、仿真实现的能力、实验设计与分析总结的能力。

       同时,案例深度融合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有助于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推动和深化工程教育产教融合革新,服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在教学理念上,王磊强调“学以致用”。他要求学生组会陈诉练表达、练归纳综合、练气场,不停提高汇报内容的质量;平时多做实验、多写条记、多做交流、多做总结,夯实科研历程和细节的每一个步骤。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

a163e8142359fd30157ac0a4b6019c4.jpg

基于神經網絡的速度可控無人機集群避障


     “我们把科研流程拆解成教学模块,让学生从算法复现到参数优化逐步实践。”王磊介绍,团队接纳“课题剖析”战略,将无人机集群控制技术研究拆解为感知、飞控、避障和执行等小模块,以四个环节递进方式插入进研究生教学及研究课题当中,每个环节都以真实工程问题为导向。

       王磊的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以“翻转课堂”问题链串联起整个教学模块。他接纳“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深度研讨+课后实践迭代”的翻转模式:学生课前通过经典文献研读完成光流算法的基础学习,课中围绕“如何提升庞大情况下的障碍物感知定位精度”展开小组辩说,课后利用AirSim仿真平台验证革新方案。

     “我们更关注学生的生长轨迹,而非一次考试的结果。”王磊说。基于这样的理念,他突破传统的笔试考核,以多元评价方式,聚焦“复现能力”“优化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让学生自主选题,学习开源的算法模型,为此设计了"金字塔式"评价体系:底层是算法复现能力,要求学生能完整运行开源避障算法;中间层是优化能力,勉励学生通过参数调优提升算法效率;顶层是创新能力,支持学生提出全新的避障战略,从而让创新能力变得“可权衡”。

       同学们的反馈也在评教结果上具象化,课程评教分数逐年提升,学生回声也越来越好,部门研究生已能基于现有模型提出动态避障算法优化方案。

       在王磊看来,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既能钻算法,又能造样机”的复合型人才。他计划领导学生从基础的STM32飞控板调试开始,逐步接触ROS机械人操作系统、PX4开源飞控框架,最终实现从算法开发到硬件部署的全流程掌握,“我们勉励学生先做‘模块专家’,再成‘系统通才’”。

"光流"與"極限環"的育人哲學 

     “我们不追求一步到位的产物,而是通过渐进式研究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王磊解释道,这种“从仿真到实物”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之间找到平衡。

       在王磊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加入真实科研项目。团队开发的无人机去雾模型有望应用于行业目标识别,提高了小目标的检测能力。

       2024级硕士生张佳杰在加入该项目后体现:“通过实际项目,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为从‘算法研究者’到‘系统架构师’打下基础,这种能力对未来职业生长至关重要。”

       系统科学偏向的硕士生李南茜认为,课程让她对庞大系统的建模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还对无人机避障算法有了全新的认识,培养了自己从整体去看待问题的能力。而王磊的言传身教也让她学会去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提升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感受科技的魅力,实现知识的互补与创新,激励自身不停前行。

     “无人机技术不仅是科研课题,更是国家战略需求。”王磊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将小我私家研究与科技报国结合。课题组已瞄准低空经济行业项目,积极筹谋与企业相助开发面向智能交通的无人机系统。

     “无人机蜂群是连接学术探索与工程实践的绝佳平台。”王磊体现未来将从三方面深化研究:一是引入动态障碍避障与多机协同决策,升级算法框架;二是开发物理样机,推动仿真技术落地;三是对接低空经济、智能交通等新兴领域,更新案例库。

d1b6043410906b33532608b9c9cacae.png

電子系統綜合與集成團隊


     “我们希望构建‘软算法+硬平台’的完整培养体系,让学生在渐进式实践中‘能创新、敢落地’,生长为国家战略需要的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正如他在课堂上常说的:“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让技术真正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