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內各研究生培養單位:
爲深入貫徹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進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學革新,推進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革新,提升研究生綜合素質與人文修養、拓寬國際視野,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戰略,學校將于2025年6月(校曆第16周次起至暑假)开展第十屆“研究生學術交流月”(以下简称“交流月”)活動。请各學院在充实总结历届“交流月”活動的基础上,结合本通知要求,积极计划第十屆“交流月”活動。
一、基本原則
“交流月”活動內容,應充实體現學校研究生教育“三结合”培养全笼罩的教育理念,即海内與外洋培养相结合,拓宽研究生国际视野;校內與校外培养相结合,增强研究生职业胜任能力;科学與人文培养相结合,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具体包罗:
(一) 促進交流,拓展視野,提升創新能力
以課程、講座、學術交流、教學研討等形式爲依托,促進我校師生與國內外一流高校、一流科研(院)所、重點企(事)業單位專家學者的深入交流,提升師生學術交流和實踐創新能力。
(二) 全面發展,提升研究生人文素養與綜合素質
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生长为出发点,致力于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优化和综合素质提升,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創新創業與领导力,为研究生成为全面生长的领军人才奠基基础。
(三) 科學定位,突出學科交织
鼓勵在課程、講座、學術交流、創新項目等活動與中突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各學科之間的交织、融合和滲透,拓展學生跨學科思維。
二、活動內容
第十屆“研究生學術交流月”活動主要包罗三大部门:
(一) 高水平專題講座
該類講座本著“大師領銜、名家荟萃”的思想,主要邀請海內外一流高校(含本校)、一流科研院所、重點企(事)業單位大師、名家、“國字號”人才舉辦專題講座。講座分爲三類:學術前沿講座、人文素質講座、行業發展分析及技術研究講座。每場講座不少于90分鍾。鼓勵學院組織國際會議或、專題交流。
1.學術前沿专题講座
學術前沿講座主要應包罗學科或相關學科領域的前沿知識,最新的研究動態等,由各學院具體負責聘請專家,根據本學院招收的研究生學科/專業領域需要,卖力协调落实相应的學術前沿講座及场次。
2.人文素質講座
人文素質講座主要應包罗提升研究生綜合素質的內容,如政治哲學、文化曆史、人文藝術、社會治理、體育心理、演講溝通、創新與領導力等,由經濟與治理學院、公共治理學院、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學校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爲主,負責聘請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生院协助统筹部署講座内容。人文素質講座也包罗学校组织或邀请的专场节目或演出。
3.行业生长分析及技术研究講座
由學院負責邀請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的知名治理、技術專家就行業發展情況、行業技術發展的趨勢、研究熱點等進行深入分析,以提高研究生對行業的認識和理解,助力行業領軍人才培養。可依托校院兩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邀請相助單位相關知名專家。
(二) 高水平課程
本著“短而精”原则,分为學術类課程和人文教育类課程,其中學術类課程包罗高水平學術課程、企业課程與創新創業課程;人文教育類課程主要指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課程不少于16學時,0.5學分,上課時間原則上不少于4天。研究生須至少選修2門,不超過3門。學院應注意優秀課程的傳承,加強交流月品牌課程建設。
1. 學術類課程
1) 高水平學術課程
该类課程突出“促進交流,拓寬視野”的原則,以課堂學習和課下研讨为依托,促进师生與海内外一流高校及研究机构专家的深入交流,提升师生學術交流和科研能力,资助学生紧跟科技前沿,掌握先进的科研要领。
2) 企业課程與創新創業課程
以實踐創新,提高研究生的職業勝任力爲出發點,由各學院負責遴選和邀請校外一流科研院所、重點國家單位、知名企業的高水平專家、企業家、創業者、高管等開設。可依托校院兩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邀請相助單位相關知名專家。
2. 人文教育类課程
该类别下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課程,主要是以知识、素质、能力协调生长为出发点,致力于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和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生长。内容可包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国际关系、人文艺术、体育心理、演讲相同、创新與领导力、跨文化交流等。
學院卖力邀请海内外著名专家来校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課程,同时,勉励我校理工科學院的教师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課程,在开设課程中突出自然科学與社会科学之间、各学科专业之间的交织、融合和渗透,拓展学生的学科思维。可依托学校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基地邀请校外知名专家。
研究生院在所有課程中遴选一定数量的优质課程,作为主干課程恒久保留并予以奖励。同时,以課程为依托,在校內开展教学、科研等交流研讨活動,包罗:
1) 學術沙龙
學術沙龙接纳自由交流的形式,在课下搭建专家和我校师生间的交流平台,以學術、教学、创新实践等爲主题,开展至少1次主题交流,形式爲主题陈诉(不少于45分鍾)+交流讨论,以扩大青年教师的教学视野,增进师生对海内外教学理念、模式與要领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了解。开设高水平學術課程的专家须在課程之外开展至少1次的學術沙龙,由邀请學院卖力部署,并计入課程学时。
2) 課程观摩
學院组织課程相关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观摩,结合教学要领、针对教学特点和技巧等进行交流和探讨。
(三) “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
“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包罗全国性研究生暑期学校、全国博士生論壇、工程领军人才创新论坛、研究生學術年会等内容。
三、事情部署與要求
为确保我校第十屆“交流月”顺利进行,请各研究生培養單位在學院主管领导的领导下,自接到本通知起积极计划组织。
(一) 活動支持
1. 各學院应增强活動计划,凭据學院选课学生人次需求制定基础开课计划(各學院最低开课和講座数見附件1)。
2. 根據學校研究生教育2025年重點事情,本屆交流月設置專題,重點支持各學院聚焦“大思政教育”、“卓越工程師培養”、“急需领域及学科交织課程建设”(重點領域: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醫工交织等)、“高水平國際交流”四大专题开展特色活動。
3. 支持各學院结合自身学科特色與人才培养优势,计划和组织学科特色专题活動,打造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交流月”學院品牌。
4. 为勉励各學院连续开展高水平、高质量活動,本次活動将开展交流月精品課程、精品活動评选,其中评选“交流月精品課程”10-15门、“交流月精品活動”5-8個,評選納入學院年終評優參考。
(二)專家邀請和接待事宜
1.勉励學院多途径邀请海内外专家在“交流月”期间来校开设講座和課程。可增强对我校“國字號”人才的邀请,充实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學院負責聯系專家。學院根據“交流月”的相關情況提前向專家發出邀請函,邀請專家在“交流月”期間來校訪學或授課。专题支持活動相关经费尺度見附件2。
3.所有專家來校均須嚴格遵守國家和學校相關政策要求,其中,境外專家來校涉及的備案、外事接待等事情,參見學校有關外事接待的相關規定,其他專家來校涉及事項按本通知中相關規定執行。
4.可凭据需要为校外专家配一名卖力人,卖力专家的邀请、接洽、现场翻译等事情。非校內专家开设的課程,原则上由专家邀请人作为課程卖力人,可凭据需要部署一名青年教师助教卖力专家的接送机、生活等日常事情,全程跟听課程,协助专家教学(含部门教学内容课堂翻译)、研讨、考核、结果治理等事情。无青年助教的課程可凭据需要部署一名高年级研究生助教,卖力课前准备、課程秩序和纪律维持纪录等事情。
(三)宣傳事情
1.请學院积极开展“交流月”前期宣传发动事情,举办的活動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做好选课学生和青年教师学习的组织事情,以保证教学活動顺利实施。
2. 所有講座须提前至少一周将陈诉信息宣布在研究生院網站“學術交流”板块,标题花样为:第十屆“研究生學術交流月”系列講座+學院名稱+编号,如第十屆“研究生學術交流月”系列講座--信通學院講座1。还须在學院網站首页宣布,并实时通过學院学生群等进行通知。所有講座均须制作易拉宝海报等宣传资料,须在易拉宝海报等顶端按如下举例花样注明:
第十屆“研究生學術交流月”系列講座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講座1
并在學院和講座举办园地展示。
3. 所有举办講座和教学課程的教师均发放由研究生院制作的统一花样的荣誉证书(見附件3),學院根據模板編輯內容印制。
4. 學院應密切關注“交流月”活動开展情况,遇到问题须实时向研究生院反映,以便妥善处置惩罚。同时,收集學院师生对“交流月”活動的意见及建议,并向研究生院汇报。
5. 所有“交流月”活動均需生存适当的照片、视频等影像资料,以便后期宣传和总结。學院遴选具有代表性的講座和課程,在學院、研究生院、学校網站等进行新闻宣传。各學院應在研究生院網站就本學院组织的“交流月”事情进行一次以上新闻报道。研究生院遴选优秀講座和課程在学校網站积极宣传。校院通力相助,营造崇尚學術和人文的“交流月”學風氛圍。
(四)活動治理
所有的講座须尽快确定具体部署,講座卖力人须全程跟听,人文社科类講座须凭据《電子科技大學形势陈诉会和哲学社会科学陈诉会、研讨会、講座、论坛治理措施》(附件4)進行審核備案。
所有的課程须提前向研究生院提供課程教学纲要、具体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以备核查和督导;課程须增强教学历程和考核治理,严厉杜绝放任不管、无严格考核等情况;开课學院需对課程使用参考教材进行严格审查;严格要求青年教师助教、研究生助教全程跟听課程,协助专家做好课堂教学、考核等事情,研究生助教的申请参照研究生治理处的相关划定。
(五)督導事情
1. 由學院主管研究生教学的领导牵头,组织學院研究生教学质量小组等教师队伍和教學治理人员队伍对“交流月”活動进督导,增强教学秩序规范和教学质量监视。
2. 勉励學院所有教师听取高水平專題講座、加入學術沙龙,勉励青年教师加入課程观摩(尤其是課程思政、科教融汇相关課程),增强與海内外专家的相同和交流。
3. 质量小组须对本學院卖力开设的所有課程进行督导,并选择“交流月”期间的一到两门課程进行重点跟听,尤其是校外名师的課程,增强学习和交流,组织聚会会议对其教学进行研讨,取长补短,提高學院課程教学质量。在学期末提交學院研究生教学质量小组学期事情总结时,提交详细的“交流月”督导情况。
4. 研究生院將指派督導專家和專人進行督導,對未嚴格履職的負責人、助教等教學相關人員、違反教學紀律的選課研究生嚴肅處理。
(六)活動总结
各學院應在“交流月”結束後,及時總結經驗並提交總結報告。
(七)质料提交
1. 2025年4月3日前將學院“交流月”活動方案(見附件5)电子版以邮件提交至研究生院教學治理办公室。
2. 2025年4月11日前在研究生治理信息系統中提交“交流月”講座和課程申请(在系统中上传申请表盖章扫描版)。
1) 第十屆“研究生學術交流月”講座申请表(見附件6);
2) 第十屆“研究生學術交流月”課程申请表(見附件7);
3) 外籍专家課程或講座需在网上服务大厅-国(境)外人员来访存案后,截图與申请表一并上传;
4) 形势陈诉会和哲学社会科学陈诉会、研讨会、講座、论坛需在校宣传部官网存案审核,通事后截图與申请表一并上传。
3. 2025年4月25日前將學院审核后的第十屆“交流月”課程教学纲要(电子版)以邮件提交至研究生院教學治理办公室。
4. 交流月活動结束后提交总结陈诉。
四、聯系人及聯系方式
聯系人:胡添勇 電話:61835583 郵箱:gr_teaching@designgu.com
附件:
1. 各學院最低需开设課程和講座数
2. 第十屆“研究生學術交流月”资助经费尺度
3. “交流月”榮譽證書模板
4. 電子科技大學形势陈诉会和哲学社会科学陈诉会、研讨会、講座、论坛治理措施
5. 第十屆“研究生學術交流月”活動方案
6. 第十屆“研究生學術交流月”講座申请表
7. 第十屆“研究生學術交流月”課程申请表
下載:附件1-7
研究生院
2025年3月20日